在過去的半年時間里,零售行業最火熱的詞叫“新零售”。去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在政策面上對零售行業加以關注和重視,提出要“推動實體零售實現三個轉變,即由銷售商品向引導生產和創新生活方式轉變,由粗放式發展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分散獨立的競爭主體向融合協同新生態轉變。”
為厘清“新零售”究竟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概念,還是零售行業洗牌升級的新機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赴北京、杭州、福州、深圳4地實地探訪零售業務,與相關企業在一線面對面對話。我們注意到,零售行業悄然間已經展開了關于“創新零售”的競爭。
線上線下均嘗試創新零售
這場“創新零售”足夠熱鬧。
從第一印象看,這場創新零售為外界熟知始于馬云口中的“新零售”。
2016年10月,在杭州云棲大會的開幕式上,馬云在演講中提到,“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顯然,“新零售”是阿里巴巴對于當下零售行業正在進行的“創新零售”所給予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在全行業范圍內,正掀起一場關于創新零售的不見硝煙的競爭。線上巨頭們反攻線下,而對于此前曾受電商沖擊的線下傳統商超而言,創新零售也被視為一次新的機遇。
創新零售的含義究竟為何?記者注意到,業內對創新零售的定義各有表述,但大體都落腳于以下兩點:線上、線下、物流的全面融合,強調用戶的個性化體驗。
事實上,在創新零售的概念產生之前,行業內已經開始與此有關的行動。無論是諸如阿里、京東這些線上電商巨頭,還是線下傳統商超,都已在嘗試“創新零售”。
市場也在好奇,低調日久的零售板塊是否將會借由創新零售煥發第二春?
一線調研創新零售
為探求創新零售熱鬧背后的冷思考,求解創新零售究竟“新”在哪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趕赴北京、杭州、福州、深圳,選取線上電商代表阿里巴巴、京東,以及傳統商超代表永輝超市(5.500, 0.00, 0.00%)、天虹商場(16.200, 0.06, 0.37%),實地調研走訪創新零售業務,在一線與公司面對面對話,在實地走訪中,上述公司對創新零售的布局和動作也漸漸清晰起來。
就在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后不久,阿里巴巴即宣布入股三江購物(33.850, -0.47, -1.37%)。今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與銀泰商業創始人沈國軍聯合向銀泰商業提出要約收購。2月,阿里巴巴又與百聯集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
三江購物在去年11月披露,公司與杭州阿里巴巴澤泰擬共同出資設寧波澤泰作為雙方合作的平臺,負責鮮生店的建店服務和日常線上運營,包括APP運營、物流履約運營以及其他鮮生店業務運營。
京東在2016年就先后成立了“X事業部”及“Y事業部”,開啟了科技泛零售的轉型之路,打造智慧物流和智慧供應鏈。通過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等技術實現智慧物流,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先進的零售供應鏈管理經驗的有機融合,實現人工系統向智能系統的飛躍。
今年1月1日,永輝超市在大本營福州市開立超級物種門店,打造餐飲加商超的商業形態,通過大數據手段選取銷量居前的生鮮產品開設工坊,進而集聚成超級物種門店。
天虹商場去年6月推出手機自助買單,在門店內增加消費場景體驗。
從表面來看,各家公司的創新零售動作形式不同、進程各異。不過,在這些“不同”背后,卻儼然擁有相似的內核,而這或許正是這場創新零售的本質。
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
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實體零售業的轉型發展作出部署,其中提出的多項要求與創新零售的發展不謀而合。
《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實體零售規模持續擴大,業態不斷創新,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強,但也暴露出發展方式粗放、有效供給不足、運行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當前,受經營成本不斷上漲、消費需求結構調整、網絡零售快速發展等諸多因素影響,實體零售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其中提出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原則之一就是堅持創新驅動。創新是實體零售轉型的直接動力,要搶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機遇,加強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務水平。